4月6日,正冲击创业板IPO的纳百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纳百川”)在深交所官网披露了对首轮问询的回复。
纳百川为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生产商,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动力电池系统。主要客户为宁德时代(300750.SZ),配套终端客户包括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汽车品牌。
2023年,纳百川增收不增利,实现营收11.36亿元,同比增长10.21%;实现净利0.98亿元,同比下滑113.29%。
分产品来看,电池液冷板为纳百川的核心产品,2023年为其贡献营收9.5亿元,占比85.34%;燃油车热管理部件贡献1.41亿元,占比12.62%;电池箱体、模具及其他则分别占比0.85%1.19%。
纳百川的业绩高度依赖于大客户宁德时代。2021年至2023年,宁德时代分别为纳百川贡献了50.33%、53.73%和48.94%的营收。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能源产业链上产能逐渐过剩,行业的价格战在所难免,纳百川的毛利率也正在逐年下滑。
2020年至2023年,纳百川的毛利率分别为24.86%、23.47%、22.36%、19.84%。相较2020年,2023年纳百川的毛利率已整体下滑5.02个百分点。
2021年至2023年,纳百川的核心产品电池液冷板的销量虽然节节攀升,从208.68万片增至375.33万片。
但纳百川并未表现出规模效应,生产电池液冷板单位成本也在逐渐升高,从18.81元/片增至35.88元/片。
就此,深交所要求纳百川说明其电池液冷板产销量持续增长而未呈现显著规模效应的原因及合理性,毛利率是否存在持续下滑风险。
对于未能在成本端表现出规模效应的问询,纳百川将2022年电池液冷板单位生产成本上涨归因于直接材料成本上涨了36.65%;将2023年单位生产成本上涨则归因于滁州生产基地产能不饱和,在折旧费用等刚性支出以及原材料成本增加共同作用下,当期单位制造费用同比增长48.88%至35.88元/片。
对于毛利率持续下滑的现状,纳百川坦言,一方面,为了巩固市场地位采取了“积极的定价策略”,在部分产品项目中以较低的报价参与市场竞争,获取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根据新能源产业链的惯例,整车销售过程中一般采取前高后低的定价策略,新车上市时价格较高而后续价格会逐渐有所下调。纳百川为了顺应下游客户的降本需求,每年对产品降价,通过让利客户以防止其他竞争者进入。
2022年和2023年,纳百川的单位成本分别同比大幅上涨34.62%和17.71%,但其销售单价增速落后于成本增长,分别上涨30.13%和16.47%,导致毛利率逐年下滑。
纳百川回复称其毛利率持续下滑的风险较小,认为后续电池液冷板产品销售单价下降,会被新产品的投入所中和。
但问题是,随着终端新能源汽车品牌之间的价格战愈演愈烈,纳百川新产品能否带动利润率修复或许存在不确定性。
2024年以来,先是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打响开年降价第一枪,随后比亚迪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将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下探至7万元。
小米SU7的发布更是刺激车企将价格卷上了天。
蔚来的李斌直呼新品牌乐道“都不太好定价了”,晚于小米发布的极氪007后驱增强版更是将起售价定在了20.99万元,比小米SU7的起售价低近1万元。
有华东地区私募新能源研究员对信风(ID:TradeWind01)表示,同时作为宁德时代和整车厂供应商的纳百川面对前两者几乎没有议价权,尤其是宁德时代“压价”很厉害,“年入1亿以上的公司都没有规模效应”。
当信风(ID:TradeWind01)问及随着价格战加剧,纳百川的利润率表现是否会进一步承压时,上述私募人士认为,产业链中游的液冷板厂商位于“微笑曲线”的底部,在行业整体的价格战中很难赚到超额(利润),利润率是否会进一步下滑,则取决于其存货的原材料成本价格。
价格战加剧的当下,几无原材料单位成本优势的纳百川的利能力或正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此次冲击创业板,纳百川计划募资8.29亿元,其中5.79亿元用于纳百川(滁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60万台套水冷板生产项目(一期)项目;1亿元用于纳百川(泰顺)新能源有限公司泰顺生产基地扩产项目;以及1.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